
央行信用管制未鬆綁+銀行鑑價保守 購屋族面臨百萬資金缺口 建商急推「延後交屋」「分期付款」應對
台灣房市正面臨近年最大交屋潮,2025年前五月住宅使照核發量達5.53萬戶,創下2006年有統計以來的新高紀錄。這波源自2018年建照爆量的完工潮,預計未來1-2年持續湧現,然而在央行第七波信用管制未鬆綁的情況下,許多購屋者可能面臨「房子蓋好了,貸款卻下不來」的財務困境。
三大高風險區曝光
1. 桃園市:前五月使照核發1.1萬戶,全台最多,其中青埔、中路重劃區供給量龐大,新成屋去化壓力沉重。
2. 台中市:北屯區與海線新成屋集中,投資客轉售意願高,但受限「平均地權條例」限制換約,市場流動性降低。
3. 新北市:淡海、林口供給過剩,中古屋價格面臨修正壓力,部分建案已出現「讓利換成交」現象。
購屋族三大資金壓力
貸款成數不足:非首購族貸款成數普遍被壓縮至5-6成,加上銀行鑑價保守,購屋者可能面臨數十萬至上百萬元的資金缺口。
利率攀升:房貸利率突破2.282%,創16年新高,非首購利率更達3.6%以上,月付金暴增萬元。
轉售困難:房地合一稅2.0限制短期交易,投資客難以透過轉售解套,部分建案出現「平轉求現」案例。
建商緊急應對方案
1. 延後交屋:部分建商提供最長1年的展延方案,避免購屋族因貸款不足違約。
2. 分期付款:首付10%即可入住,餘款分2年繳清,降低短期資金壓力。
3. 讓利促銷:台中、桃園部分建案降價5-10%,甚至出現「價格倒掛」(新成屋價低於預售價)現象。
賣厝阿明警告:流動性危機浮現
這波交屋潮不僅是市場供需問題,更是一場「流動性危機」。由於央行信用管制緊縮銀根,許多購屋者即使想履約,也因貸款成數不足而被迫解約。
購屋族自救三策略
1. 提前確認銀行鑑價:避免交屋時才發現貸款金額不足,導致資金缺口。
2. 預備20%備用金:因應可能的鑑價落差與額外稅費。
3. 審視合約條款:爭取展延或分期付款空間,降低違約風險。
市場進入「價量背離」調整期
隨著未來1-2年全台約40萬戶新屋陸續完工,市場將持續面臨供給過剩壓力。專家預測,若建商讓利幅度不足,部分重劃區恐出現價格鬆動,而央行政策是否轉向,將是影響房市能否軟著陸的關鍵。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|